文 | 吕雅宁 王方玉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资料图片)
6月14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已正式闭幕。
作为一场国际性的盛会,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充分展现了低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探索方向,各种低碳技术、可持续产品、减碳实践创新等让观众目不暇接。据主办方透露,共收集到来自展商的超过1000项碳中和技术。
当前我国企业在减碳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Intertek天祥集团绿色环境部总经理马云龙告诉36碳,他观察到有些企业、园区或者展览宣称实现了碳中和,实则是通过大量购买碳信用抵消实现的。“这种碳中和方式不是目标,真正的碳中和一定是通过切实的节能降碳实现的。”这有赖于各种节能减碳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应用。
通过现场实地探馆,36碳盘点了碳博会现场展出的五项节能减碳黑科技。这些黑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者覆盖了从跨国巨头到本土企业,从大的产业集团到小的技术型公司,它们都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CCUS技术应用:一边固碳,一边养微藻36碳在展会上发现了一项“微藻固碳黑科技”,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的设备展示,这种技术逻辑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再利用。
华谊集团下属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展示了公司最新的微藻固碳技术,主要是基于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将大量CO2转化为氧气和生物质。公司已利用微藻作为生物固碳原料,自主设计了新型管道式光反应器及微藻浓缩装置,开展了室外固碳研究,明确了不同pH值、温度、光强、CO2浓度条件下,微藻的生长情况及固碳能力,目前每吨微藻可以固定超过2吨CO2。
微藻固碳技术展示。图源:36碳拍摄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晓宇向36碳介绍:“相较植物固碳,微藻固碳,具有周期短、繁殖快、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其二氧化碳转化率是森林固碳的10-50倍。微藻生物固碳产物应用市场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营养品、养殖饲料、生物医药和生物肥料等领域。”
谈及这项技术的推广痛点,他认为目前使用的光反应器在实际微藻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占地面积大、氧气解析难及清洁不方便等问题,难以将固碳培养规模化推广。为此,公司正在研发适合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光反应器,以服务于我国工业企业废气固碳及其它微藻制品生产领域。
酿酒后的废酒糟,变废为宝成新衣百威亚太的展台有些不同,这次展出的不只有啤酒,甚至还有衣服和包包。与传统产品不一样的是,这些衣服和包包是用酿酒后产生的废酒糟制成的,这也是百威亚太「100+创新中心」加速器计划中的成果之一。
百威中国、Vegatex和陶氏化学共同研发出全球第一款以啤酒渣制成的服饰面料“大麦基水性皮革”,百威中国提供的啤酒渣成为这款材料中最主要的生物基材料来源,成分占比达到30%。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高酿酒副产品麦芽渣的价值,还可以在服饰产品中代替对传统石油基化学品的使用。
同时,大麦基水性皮革材料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中都在用水性材料,实现彻底无污染、无气味、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在产品自身性能和绿色环保属性方面都实现了创新迭代。
大麦基水性皮革料制成的衣服。图源:36碳拍摄
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采购总监姚渭洲向36碳表示,对于实现可持续目标来讲,仅靠一家公司或组织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百威亚太发起的「100+创新中心」聚焦原材料、生产、包装到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可持续创新,希望立足中国市场和环境,和众多初创公司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据了解,大麦基水性皮革材料已在可持续时尚品牌Mind the Gap(MTG)的服饰产品中得以应用,真正实现从实验室阶段到市场应用的闭环。
用生物基材料生产尼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碳博会上,国内上市公司凯赛生物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尼龙材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驻足。
生物基合成纤维,是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制成的纤维。这类纤维的原料一般是来源于玉米、秸秆等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以微生物发酵或化学方法制成。相比石油基材料,生物基材料具有原料可再生、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等特性,因而更加绿色与低碳。
据凯赛生物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凯赛生物的生物基尼龙(尼龙56)原料来自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加工,不仅材料性能不逊色于由外资企业技术垄断的尼龙66,生产成本相比尼龙66也大大降低。
目前,凯赛生物年产 10 万吨生物基聚酰胺(尼龙)生产线已形成销售,其产品性能和应用潜力逐渐为市场所接受和认可。
凯赛生物研发的“泰伦”材料。图源:36碳拍摄
针对生物基尼龙的下游应用,凯赛生物注册了主要应用于纺织领域的商标“泰纶”和主要应用于工程材料领域的商标“ECOPENT”,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民用丝(如运动服饰、内衣)、工业丝(如轮胎帘子布、箱包、气囊丝)和无纺布、工程塑料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合成尼龙66的关键单体己二腈长期被英威达、奥升德等外企巨头垄断。直到2022年我国才拥有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己二腈生产装置。而生物基的尼龙56,不但可以降低碳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还可以绕开己二腈的原料供应瓶颈,在很多领域取代尼龙66,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个“弯道超车”的新赛道。
网约车、工作船,“氢”装出行加速落地交通领域是氢能源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此次碳博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氢能在低碳交通方面的技术成果和应用进展。
36碳在中国船舶集团的展区上看到了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的模型。“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其中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可达到28公里/小时,续航里程最高可达200公里。据了解,该船主要用于三峡库区及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
值得一提的是,氢能应用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也越来越近。在上汽集团展区,一辆黑色车体外观、写着“氢动力”字样的轿车吸引了许多观众在车前打卡留念。
上汽大通氢动力网约车。图源:36碳拍摄
2022年,上海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正式上路,80辆上汽大通MAXUS MIFA氢车型上线“上汽享道”出行平台,用户可通过APP下单,选择“商务型”用车,体验乘坐氢能源车出行。36碳在现场了解到,这批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心脏”——燃料电池系统由捷氢科技自主研发并配套。
这套名为“捷复启源P390”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达92千瓦,体积功率密度达3.8千瓦/升。同时,该系统耐久性高达10000小时,并能实现-30°C的环境下无辅热快速启动,能够为整车提供良好的动力性、 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此外,它通过了国家和行业多项安全测试,包括碰撞、振动、冲击、涉水等。
氢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但成本高、运输难、安全性等问题一直制约氢能产业发展。此次展会释放的一个信号是,多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正在带头布局氢能产业链,这将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落地节奏,提速氢能商用时代到来。
不浪费水资源的生态厕所:少用一吨水,减碳0.91千克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危机之一,节约用水的理念也在碳博会中有所体现。Shine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绿色创新解决方案的上海初创公司,其创始人Sophia来自德国,他们此次展示了一项「无水式生态厕所」产品,引来众多关注。
有统计显示,对于传统马桶来说,仅仅是冲厕所一个环节,每人每天要浪费超过30升的水。从碳减排的角度看,如果少用一吨水,就可以减排0.91千克二氧化碳。
无水生态厕所,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使用水源的厕所,从源头节省水资源。作为一个独立、环保的厕所系统,Shine的生态厕所不需要连接到污水和供水网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部储存/处理系统,采用干式堆肥的方式,用微生物菌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马桶内衬也采用了废弃竹料制成的包装袋,从而替代塑料材质。
无水式生态厕所展示。图源:Shine
Shine创始人Sophia向36碳介绍,公司在2018年启动了SHINE生态厕所项目,使用天然和循环利用的废物材料发明了第一个生态无水和离网干式厕所,旨在节约水资源,还能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卫生设施,
目前,Shine的无水生态厕所已经在上海多个公园、建筑工地、儿童村、有机农场等场景中有所应用。
话外篇绿色共识升级:减碳需要全民各业共同行动上海作为此次碳博会的东道主,在节能降碳工作已积累不少成果。据悉,上海在过去十多年(2012年到2022年),全社会能耗强度连年下降,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已从0.55吨标准煤减少到0.26吨,降幅超过50%。
除了“黑科技”和创新应用之外,东道主上海也在积极促成各行业达成减碳共识。碳博会论坛上发表了《上海低碳倡议宣言》,倡议提出将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开幕日——6月11日定为“世界低碳日”。依托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共享低碳发展宝贵经验和智慧,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共同努力。
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一。6月12日,由上海市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CN100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发布会,重点聚焦公共建筑楼宇运行阶段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其中,“CN”是Carbon Neutrality的缩写,“100”有两个期望:一是学习借鉴RE100的理念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二是吸引至少100家建筑响应和参与。
“CN100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不仅起到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还可以加速实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双轮驱动,引导公共建筑实施碳中和行为。通过倡议机制的推行,促进碳中和建筑的示范引领,探索创新的路径和机制,从而带动全行业的低碳发展。
为期四天的国内首届碳博会已经落下帷幕,这是一场汇集双碳领域创新科技和产品的绿色盛宴,更体现基于长期主义的全社会转型。从这次参展主体众多、行业覆盖广泛、创新成果颇丰的火热展会现场不难看出,未来这条绿色转型之路还将继续延续,更将成为横跨未来几十年的重要变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