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费曼学习法效果
作者:主创团·温夏妈妈
“一个五线城市妈妈”的朋友圈,引起了我对“教育信息差”的思考。
【资料图】
她记录女儿的每个周末日常:
有女儿跟着研学队伍走进传统文化体验扎染技艺的视频;
有女儿站在古建筑中认真听导游讲述建造理论、历史知识的图片;
有女儿在商场和很多同学一起跳舞自信的样子;
还有女儿拿各种奖项的记录……
果然,优秀的教育不是刷题苦读,而是在多彩多姿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向上的动力。
正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如何有效点燃?在于父母获取教育信息的多少。
信息差越小,孩子就越能掌握学习方法、越能做出成绩、越能少走弯路。
缩小学习方法差
农民父亲“输出式学习”培养出学霸子女
父母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管都不听;经常疑惑,同样的教室和老师,为什么学习成果不一样。
一位执教20年的老教师说,差别就在于学习工具、学习方法。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农民父亲教出了一个清华女儿、一个北大儿子。
父亲说,自己没念过书,没什么文化教育孩子,但不能由着孩子乱学,浑水摸鱼。
于是,他想出办法,每天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孩子做作业,他在旁边读孩子的课本,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孩子不懂,就去问老师。这样孩子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这位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父亲,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输出所学的知识,无意间用对了非常棒的巩固知识点的方法——费曼学习法。
这就是所谓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父母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在家庭辅导中,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使用方法高效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这些学习工具、学习方法并不难获得:
低龄孩子的益智类工具,包括绘本、益智玩具、益智游戏、益智动画片等,从小培养学习兴趣。
大龄孩子拓宽眼界的知识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央视旗下的“云听”,可作为学习路上的调味剂。
还有,家长们沉浸于刷手机看段子的时候,不妨大海捞金,搜一搜学习技巧,如各学科的学习规律、错题本使用方法、学霸高效学习方法(舒尔特方格训练注意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单词、番茄时钟提高学习效率),胜过让孩子死记硬背。
学霸考试前用记忆宫殿法复习,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学习方法用对,努力事半功倍。
缩小学习规划信息差
清北学生只有不到一半是靠高考进去的
看到“14岁初中生保送清华本硕博连读”的新闻,我心生疑问“有多少人通过非高考途径进入高校”。
查找信息时,我发现一组清华大学2020年的录取数据:共录取3860人,内地3000多个招收名额,高考名额只有不到1500,剩下一半都来自其他途径,比如强基计划、文体特长生(艺术类、体育类)、保送生(竞赛类、语言类)、飞行员。
这些升学途径,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参加吗?
“普通的长相,普通的成绩,普通的家庭”,这么多的“普通”,是周围人对18岁之前的撒贝宁的评价。
唯一不普通的经历,发生在他的18岁。那一年,撒贝宁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艺术冬令营,并在闭幕式上,演唱了《小白杨》。
凭借在冬令营优秀表现,1994年3月28日,撒贝宁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听老师笑着说:“回去告诉你爸妈快点请客,不然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不给你”。
他立即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自己被北大录取,不用参加高考了。
纵使撒贝宁常说,自己凭运气进入北大,也经常开玩笑说一首歌唱进北大,但无论如何“普通男孩”撒贝宁抓住了这次机会。
孩子脚下的路不只有一条。
我们通常为孩子考虑的是哪个幼儿园、小学、高中最好,然后让孩子好好学习,考最好的学校,直到考上大学,基本死磕一条路。
顺应兴趣,才是孩子通往巅峰的捷径。
浙江初中生龚正,成绩在班上倒数,唯有数学高分,中考成绩达不到当地所有普高录取线。
身为重点高中老师的妈妈,想让他读民办高中,跟他一番沟通,做出旁人都不看好的另一种选择。
妈妈得知龚正喜欢电子电工专业,考虑到他严重偏科,继续读普高会不快乐,没动力。最终,一家人达成共识,去中专读感兴趣的专业。
龚正中专三年后,打破“中专没有前途”的认知,以数学满分、全省第二的成绩,逆袭到浙江理工大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空,孩子的天赋需要父母加持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赛出好成绩。
安徽女孩凡凡,3岁涂鸦作画,6岁改造衣服,8岁爆火网络,被称天才设计师。
有人猜测,凡凡受过专业指导,或者父母从事服装设计相关工作。其实,都不是。她的天赋得以施展,是被父母鼓励出来的。
3岁时,墙上、地上、桌子上,画笔能到之处,都是凡凡的“涂鸦杰作”。父母非但没阻止,还任她发挥,拿旧衣服给她裁剪,穿她改造的衣服出门。
有人说买现成的衣服,又好看又不折腾。凡凡妈不以为然:“孩子愿意动手动脑,我们要支持她,不能影响她的积极性。”
最近两年,凡凡妈用短视频记录孩子改造衣服的日常,仅点赞量就高达一两百万;被“旗袍先生”崔万志邀请参观公司,凡凡大方评价旗袍设计,崔万志连连夸赞:“不错不错,小姑娘人小想法大,创意不错,立马签约!”凡凡打破记录,成为最小的旗袍设计师。
教育孩子没有既定程序,鼓励他走适合的赛道,反而能轻松快乐地做出成绩。
缩小信源差
他们陷入教育骗局,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有多少父母获得教育信息,是“在网上刷到的”、“听某某家长说的”?
轻信虚假信息,小了是谣言,大了是骗局。
之前“取消普职分流”的信息,在各家长群疯传,“中考不分高中和中专技校生,都可以读高中”,吸引无数家长讨论。有父母开心地说:“没有中考50%分流了,可以放松放松了”
大家以为“都这样说”就是真的。结果第二天,教育部官方对此辟谣,指出是“普职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分流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普高和职专录取比例趋于协调。
好在官方及时辟谣,未对孩子学习规划造成影响。可惜,并非所有信息解读错误,都有改变的机会。
前几年,妹妹的同学因轻信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在报志愿时错失了上本科的机会。
这位同学是一名艺术生,成绩平平,依然可以报考本科艺术学校。但老师考虑到落榜风险,影响升学指标,故告诉学生填报志愿的错误时间。
由于各自在家填报志愿,艺考生少又各有差异,基本没有报考相同院校的,更不用说了解彼此的院校信息。最终,原本可以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同学,只能选择专科。
听闻此事,令人叹惋。假如老师尽职尽责,假如这位同学和家长能更谨慎,主动查找多方信源,报考结局也许会不一样,人生也许会不同。
轻信口传、截图等存在杜撰可能的信息,都在暗中标价,代价是损失的钱财,甚至不可挽回的人生。
新闻报道曾过一则“走后门”择校的诈骗事件:
夏女士的孩子幼儿园毕业,即将进入小学。因学校离家比较远,幼儿园同学的爸爸自称有特殊渠道择校,需要费用运作。夏女士和他有过几次接触,为了孩子,选择相信他的一面之词,向男子转账1.6万元。最后,等待一年非但无法转学入读,钱财也打水漂。
靠谱信源成为多数孩子和父母的盲区,虚假骗局才得以一起又一起。
靠谱信源不难获得。教育部每年都发布注意识别报考、竞赛等信息的真假性。所有正规活动、政策颁布都有官方信息;真正的专家解读或建议,剖析理性又深度;教育部官网、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央广网、当地教育厅网站,都是可靠渠道。
网络鱼龙混杂,筛选高质量教育信息,给予孩子辨真伪的能力,少走弯路,也能缩小成长差距。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父母打开教育思路,提升认知,善用工具、善用信息、善用天资,才会真正缩小孩子的成绩差距、成长差异,托举孩子在喜欢的领域光芒万丈。